-
作者
24 / 2911页 - 朝代
晏殊〔宋代〕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王炎〔宋代〕
(一一三八~一二一八),字晦叔,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
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调崇阳县主簿。
历绍兴府户曹参军,知临湘县。
应辟入张栻江陵帅幕。
淳熙十年(一一八三),为潭州教授,迁通判临江军,并权知军。
宁宗庆元初,召为太学博士,三年(一一九七),迁秘书郎,实录院检讨,著作佐郎。
五年,为军器少监。
以事出知饶州,未数月罢,闲居七年。
开禧三年(一二○七),起知湖州,任满后引年告退。
嘉定十一年卒,年八十一。
有《双溪文集》等。
《双溪集》各本卷次不一,以《四库全书》据明万历王孟达刻二十七卷本除有少量讳改外,编次文字最为整饬。
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新安文献志》卷六九有传。
王炎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明嘉靖十二年王懋元刻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李石〔宋代〕
(?~一一八一),字知几,号方舟子,资州(今四川资中)人。
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进士(清光绪《资州直隶州志》卷一三)。
调成都户曹参军。
召为太学录,迁太学博士。
二十九年,出为成都府学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三)。
历通判彭州,知黎州、合州、眉州。
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为成都府路转运判官,寻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一二)。
八年卒(《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三)。
有《方舟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已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二十四卷,事见本集卷一○《自叙》。
李石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方舟集》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于谦〔明代〕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贝琼〔元代〕
贝琼(1314~1379)初名阙,字廷臣,一字廷琚、仲琚,又字廷珍,别号清江。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八十余岁。贝琼从杨维桢学诗,取其长而去其短;其诗论推崇盛唐而不取法宋代熙宁、元丰诸家。文章冲融和雅,诗风温厚之中自然高秀,足以领袖一时。著有《中星考》、《清江贝先生集》、《清江稿》、《云间集》等。
孔子〔先秦〕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辛弃疾〔宋代〕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张岱〔明代〕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