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庭珪〔宋代〕

    珪(一○八○~一一七二),字民瞻,自号卢溪真逸(《诚斋集》卷八○《卢溪先生文集序》),吉州安福(今属江西)人。

    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进士,调衡州茶陵县丞。

    宣和末年退居乡里。

    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胡铨上疏斥秦桧,贬岭南,庭珪独以诗送,后以此于十九除名编管辰州。

    二十五年,秦桧死,许自便。

    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召对,改左承奉郎,除国子监主簿。

    以年老力辞,主管台州崇道观。

    乾道六年(一一七○),再召见。

    七年,至阙,除直敷文阁,领祠如故。

    八年,卒,年九十三。

    传世有《卢溪集》,此外著述颇多,均已佚。

    事见《省斋文稿》卷二九《王公行状》、本集卷首《王公墓志铭》。

    《宋史翼》卷七○有传。

     王庭珪诗,以明嘉靖五年梁英刊《卢溪先生文集》五十卷(其中卷一至卷二五为诗,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

    校以清李兆洛藏抄本《泸溪文集》二十卷(简称李本、卷一至卷一○为诗,藏上海图书馆)、清同治七年王廉端刊《泸溪集》十六卷(简称王本,卷一至卷八卷诗,藏上海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间采近人傅增湘校语(简称傅校)。

    集中杂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依次编为第二十六卷。

    陈步墀〔清代〕

    暂无简介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清代〕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吴芾〔宋代〕

    (一一○四~一一八三)(生年据集中诗我生甲申岁),字明可,号湖山居士,台州仙居(今属浙江)人。

    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一三)进士,历删定官,秘书正字。

    以不附秦桧,罢。

    后通判处、婺、越三州,知处州。

    三十一年,召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户部侍郎,出知婺州。

    孝宗即位,知绍兴府,未几,召权刑部侍郎,迁给事中,以敷文阁直学士知临安府。

    以事提举太平兴国宫。

    乾道三年(一一六七)起知太平州。

    五年,改知隆兴府。

    六年,以年老奉祠。

    淳熙元年(一一七四),以龙图阁学士致仕。

    十年卒,年八十。

    有《湖山集》二十五卷,长短句三卷,别集一卷,奏议八卷(本集附宋周必大序),已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湖山集》十卷。

    《嘉定赤城志》卷三三、《宋史》卷三八七有传。

     吴芾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湖山集》为底本。

    参校民国李之鼎宜秋馆刊本(简称宜秋本)、《仙居丛书》排印本(简称仙居本)。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曾丰〔宋代〕

    (一一四二~?)(生年据本集卷九《端午家集》“自我生壬戌”推定),字幼度,号撙斋,乐安(今属江西)人。

    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

    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知会昌县。

    十六年,知义宁县。

    宁宗庆元改元(一一九五)时,知浦城县。

    历隆兴、广东、广西帅漕幕,通判广州,知德庆府。

    享年近八十。

    有《撙斋先生缘督集》四十卷,宋时曾版行,已佚,元元统间五世孙德安欲重刻,未果。

    明万历间选刻为十二卷。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缘督集》二十卷。

    今存清抄本四十卷,似仍为宋本之旧。

    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道园学古录》卷三四《曾撙斋缘督集序》。

     曾丰诗,以清抄本四十卷(藏南京图书馆)为底本。

    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明万历选刻本(简称明本)、丁丙跋抄本(简称丁本)。

    由于底本文字错譌衍夺极多,凡明确无疑之错譌,据校本径行校改。

    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孔武仲〔宋代〕

    仲(一○四一~一○九七),字常父(甫),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

    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进士,调谷城主簿,选教授齐州,为国子直讲。

    哲宗元祐初,历集贤校理,著作郎,国子司业。

    尝民族矛盾论恢复诗赋取地一下,攻击王安石经义。

    进起居郎兼侍讲迩英殿,除起居舍人,改中书舍人,直学士院。

    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徙宣州。

    绍圣四年,坐元祐党夺耿,管勾洪州玉隆观、池州居住(《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七之一六),卒,年五十七。

    与兄文仲、弟平仲并称“三孔”。

    黄庭坚有“二苏联璧,三孔分鼎”之誉。

    著有,诗书论语说》等百余卷,已佚。

    南宋王?收辑孔氏兄弟诗文合刊为《清江三孔集》,武仲诗文共十七卷,其中诗七卷。

    《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孔武仲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清江三孔集》为底本,参校民国初年胡思敬校本《宗伯集》(刊入《豫章丛书》,简称豫章本)、《宋诗钞》(简称诗钞)、《永乐大典》。

    校本多出底本的诗篇,附于卷末。

    晁补之

    晁补之〔宋代〕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邹浩〔宋代〕

    (一○六○~一一一一),字志完,自号道乡,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

    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

    调扬州、颍昌府教授。

    哲宗元祐中为太常博士,出为襄州教授。

    元符元年(一○九八),召对,除右正言,因忤章惇,并论罢立刘后,除名勒停,羁管新州。

    徽宗即位,添监袁州酒税,寻复右正言,迁左司谏,改起居舍人,进中书舍人。

    历吏部、兵部侍郎。

    崇宁元年(一一○二),又因忤蔡京,以宝文阁待制出知江宁府,改杭、越二州,重理罢立后事,责衡州别驾,永州安置。

    后半年,除名勒停,窜昭州。

    四年,移汉阳军。

    五年,归常州。

    大观间复直龙图阁。

    政和元年卒,年五十二。

    有《道乡集》四十卷。

    《宋史》卷三四五、《东都事略》卷一○○、《咸淳毗陵志》卷一七有传。

     邹浩诗,以明成化六年邹量刻《道乡先生邹忠公文集》(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

    校以正德七年邹翎刻本(简称正德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简四库本)等。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施耐庵

    施耐庵〔明代〕

    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本名彦端,汉族,今江苏兴化人。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一切技术无不精通,35岁曾中进士,后弃官归里,闭门著述,与门下弟子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施耐庵于元延祐元年(1314年)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浙江钱塘县尹。施耐庵故里江苏兴化新垛乡施家桥村有墓园、纪念馆,有《施氏家薄谱》存世。

    林升

    林升〔宋代〕

    林升,字云友,又字梦屏,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今属苍南县繁枝林坳)人,(《水心集》卷一二有《与平阳林升卿谋葬父序》)。大约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事见《东瓯诗存》卷四。《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