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近代〕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男,浙江绍兴人。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周作人最早在理论上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文艺性的叙事抒情散文,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陈三立〔近代〕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 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他于1892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1898年戊戌政变后,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被革职。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 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曾国藩

    曾国藩〔清代〕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戴表元〔元代〕

    元(一二四四~一三一○),字帅初,又字曾伯,号剡源先生,又称质野翁、充安老人,奉化(今属浙江)人。

    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入太学,七年第进士,授建康府教授。

    恭帝德祐元年(一二七五),迁临安府教授,不就。

    元兵陷浙,避乱他郡,兵定返鄞,以授徒、卖文自给。

    元成宗大德八年(一三○四),以荐为信州教授,秩满改婺州,以疾辞。

    武宗至大三年卒,年六十七。

    有《剡源文集》三十卷,其中诗四卷。

    事见本集自序、《清容居士集》卷二八《戴先生墓志铭》。

     戴表元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万历九年刊《戴先生文集》为底本。

    校以明刻六卷本《剡源先生文集》(简称明刻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康有为

    康有为〔近代〕

    康有为,(1858~1927)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原名祖治,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今广东广州)人。出身于士宦家庭。早孤,幼年受教于祖父。他早年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后来在龚自珍、魏源以来「今文派」经学和西方资产阶级「新学」的影响下,不断讲学、著书,成为19 世纪后期中国政治学术界一个突出的思想家和活动家。曾任工部主事。他先后7次上书,请求变法图强,其中以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的「公车上书「最为有名。他与梁启超等人一起创办《万国公报》,建立强学会,发行《强学报》,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1898年与梁启超等人发动戊戍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其后他思想日趋保守,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他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诗歌创作。其诗歌想象奇特,辞采瑰丽,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代表诗篇《出都留别诸公》5首,对国家危亡的命运,表现得十分关切,意气豪迈。其政论文打破传统古文程式,汪洋恣肆,骈散不拘,梁启超"新文体"的先路。主要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南海先生诗集》等。

    沈佺期

    沈佺期〔唐代〕

    沈佺期(约656 — 约715),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安阳市内黄县)人,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 唐代诗人。与宋之问齐名,称“ 沈宋 ”。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擢进士第。长安中,累迁通事舍人,预修《三教珠英》,转考功郎给事中。坐交张易之,流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神龙中,召见,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

    王冕

    王冕〔元代〕

    王冕(1310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有《竹斋集》3卷,续集2卷。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对后世影响较大。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三君子图》等。能治印,创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绝妙。《明史》有传。

    梁启超

    梁启超〔近代〕

    (1873--1929)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 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光绪举人。曾从康有为学,等与康有为一起主张变法维新,人称“康梁”。1896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5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长沙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1898年入京,以六品衔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变法失败,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其所介绍的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拥护袁世凯,出任司法总长。1916年发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以为孔孟之道是社会主义“最精要的论据”。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著作弘富,后人编为《饮冰室合集》。

    胡俨〔明代〕

    暂无简介
    洪咨夔

    洪咨夔〔宋代〕

    洪咨夔,(1176~1236),南宋诗人,汉族人。字舜俞,号平斋。於潜(今属浙江临安县)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如皋主簿,寻为饶州教授。作《大治赋》,受到楼钥赏识。著作有《春秋说》3卷、《西汉诏令揽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