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减字木兰花・春月

    苏轼苏轼 〔宋代〕

    二月十五夜,与赵德麟小酌聚星堂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 有美堂暴雨

    苏轼苏轼 〔宋代〕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

    苏轼苏轼 〔宋代〕

    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

    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

  • 於潜僧绿筠轩

    苏轼苏轼 〔宋代〕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 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

    苏轼苏轼 〔宋代〕

    君不见诗人借车无可载,留得一钱何足頼。

    晚年更似杜陵翁,右臂虽存耳先聩。

    人将蚁动作牛鬬,我觉风雷真一噫。

    闻尘扫尽根性空,不须更枕清流派。

    大朴初散失浑沌,六凿相攘更胜败。

    眼花乱坠酒生风,口业不停诗有债。

    君知五蕴皆是贼,人生一病今先差。

    但恐此心终未了,不见不闻还是碍。

    今君疑我特佯聋,故作嘲诗穷崄怪。

    须防额痒出三耳,莫放笔端风雨快。

  • 南乡子・集句

    苏轼苏轼 〔宋代〕

    怅望送春怀。渐老逢春能几回。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何况清丝急管催。

    吟断望乡台。万里归心独上来。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

  • 放鹤亭记

    苏轼苏轼 〔宋代〕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放鹤亭记》。

  •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苏轼苏轼 〔宋代〕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 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

    苏轼苏轼 〔宋代〕

    知君仙骨无寒暑。千载相逢犹旦暮。故将别语恼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

    落花已逐回风去。花本无心莺自诉。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

  • 行香子・过七里濑

    苏轼苏轼 〔宋代〕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