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七

    王梵志 〔唐代〕

    见贵当须避,知强远利他。

    (「利」,伯三五五八、伯三六五六卷作「离」。

    )高飞能去纲(按当作「网」。

    )岂得值低罗。

  • 回波乐 一○三

    王梵志 〔唐代〕

    夫妻拟百年,妻即在前死。

    男女五六个,小弱未中使。

    衣破无人缝,小者肚露(一作「路」)地。

    更娶阿娘来,不肯缝补你。

    入户徒衣食,不肯知家事。

    合鬪遗啾唧,阿娘嗔儿子。

    家内既不和,灵神(张将二字互乙)不欢喜。

    后母即后翁,故故来相值。

    [□□□□□],故来寻常事。

    欲得家里知,孤养小儿子。

    (以上三十六首皆录自前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二刘复辑《敦煌掇琐》三○,原件编号为伯三四一八。

    据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卷五参校。

    张氏另参用了伯三七二四、斯六○三二及苏二八五二卷点校。

    )(按:刘复《敦煌掇琐》目录谓此卷卷残,抄出者共五十二首。

    童养年辑《全唐诗续补遗》卷二据以选录十首。

    今将童氏未录者全部录出,合计共得诗四十二首,不及刘氏所言之数,因篇章分合不同之故耳。

    又刘氏于末首眉批:「原本似未写完。

    」然细审诗意及押韵,似第十七句脱去,全诗已抄完。

    原卷首残尾不残。

    按:上录伯三四一八、伯三七二四、伯六○三二等三卷所录五言诗,原皆不题作者。

    张锡厚考为王梵志作。

    然此组诗内容与王梵志诗有较大不同,是否即王梵志作,尚可讨论。

    今姑从张说,录存于王诗之末,以俟考详。

    )。

  • 诗(幷序) 五十五

    王梵志 〔唐代〕

    但看蛾(项改「茧」)作蛾(张改作「卵」),不忆蚕生箔。

    但看睡寐时,还将梦为乐。

    蛾既不羡蚕,梦亦不为乐。

    当作如是观,死生无好恶。

  • 七一

    王梵志 〔唐代〕

    贷人五𥐿米,(「𥐿米」,伯三七一六卷作「斗」。

    )送还一硕粟。

    (「硕」,伯三五五八、伯四○九四卷作「石」。

    )算时应有余,剩者充臼直。

  • 十二

    王梵志 〔唐代〕

    耶娘行不正,不事任依从。

    (「不事」,伯三七一六、斯三三九三卷作「万事」。

    )打骂但知默,(「默」,伯二八四二卷作「恩」。

    )无应即是能。

  • 七七

    王梵志 〔唐代〕

    饮酒是痴报,如人落粪坑。

    情知有不争,(「争」,伯三五五八、伯三七一六卷作「净」。

    )岂合岸头行。

    (「合」,伯三七一六卷作「不」。

    )。

  • 王梵志 〔唐代〕

    主人无床枕,坐旦捉㺃(郑本作「狗」。

    )狐。

    (「狐」,项楚校作「亲」。

    )莫学痛才汉,(「痛才汉」,伯三七一六、伯三六五六、伯三三九三卷作「庸才汉」,伯二八四二卷作「用庸汉」。

    )无事弃他门。

    (「弃他门」,伯三六五六卷作「去他门」,伯二八四二卷作「寻他朋」。

    )。

  • 回波乐 五十八

    王梵志 〔唐代〕

    任意随流俗,凡夫信是非。

    日常三顿饭,年恒两覆衣。

    不问单将复,谁论稠与稀。

    但令无外事,祇尔自然肥。

  • 诗(幷序) 二十二

    王梵志 〔唐代〕

    道人头兀雷(郭谓即「兀硉」),例头肥特肚。

    本是俗家人,出身胜地立。

    饮食哺盂中,衣裳架上出。

    每日趁斋家(一本「家」前有「时」字),即礼七拜佛。

    饱吃更索钱,低头着门出。

    手把数珠行,开肚元无物。

    生平未必识,独养肥没忽。

    虫蛇能报恩,人子何处出。

  • 一○二

    王梵志 〔唐代〕

    众生头兀兀,堂住无明窟。

    心里为欺谩,口中佯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