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五

    王梵志 〔唐代〕

    立身存笃信,(「存」,斯三三九三卷作「在」。

    )景行胜将金。

    在处人携接,谙知无负心。

  • 六二

    王梵志 〔唐代〕

    无心莫充保,(「无心」,伯三六五六卷作「无亲」。

    )无事莫作媒。

    (「无事」,伯三七一六卷作「无女」。

    )虽悉乡人意,(「悉」,伯三五五八、伯三六五六、斯三三九三卷作「失」,斯二七一○卷作「识」。

    )终身无害灾。

  • 回波乐 一○○

    王梵志 〔唐代〕

    知识相伴侣,𫏐时不觉老。

    面皱黑发白,把杖入长道。

    眼中冷泪下,病多好时少。

    怨家乌枯眼,无睡(张录作「眠」字)天难晓。

    朝夕乞𫏐时,百长(张改作「年」)谁肯保。

    使者门前唤,手脚婆罗草。

  • 回波乐 七十七

    王梵志 〔唐代〕

    不净脓血(一作「流」)袋,四大共为因(戴校「身」)。

    六贼都成体,败坏一时分。

    风者吹将散,火者焰来亲。

    水者常流急,土者合成人。

    体骨变为土,还归足下尘。

  • 诗(幷序) 九十二

    王梵志 〔唐代〕

    本巡连索索,樽主告平平。

    当不怪来晚,覆盏可怜精。

    门前夜狐哭,屋上鵄枭鸣。

    一种声响音,何如刮钵声。

  • 一○四

    王梵志 〔唐代〕

    劝君休杀命,背面披生嗔。

    吃他他吃汝,循环作主人。

  • 回波乐 四十五

    王梵志 〔唐代〕

    □□□□料,并是天斟酌。

    贮积拟孙儿,论时几许错。

    死活并由天,贫富□□□,□(陈补「己」字)饿畏儿饥,从头少一杓。

    (以上皆见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后列宁格勒分所藏敦煌写卷,卷末题:「大历六年五月□日抄王梵志诗一百一十首,沙门弘忍写之记。

    」写卷前半不存。

    转录自《敦煌学》第十二辑〖一九八七年出版〗刊陈庆浩《法忍抄本残卷王梵志诗初校》。

    所据为苏联藏列一四五六卷。

    另参项楚《列一四五六号王梵志诗残卷补校》。

    又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补遗》收七首残诗,任半塘先生《敦煌歌辞总编》卷三录《回波乐》七首、《隐去来》二首,附收诗七首,今均取以参校。

    )。

  • 回波乐 三十四

    王梵志 〔唐代〕

    一旦游尘境,念俗爱荣华。

    不觉三涂苦,八难更来遮。

    飘流生死海,托受在毛家。

    食𫇴无厌足,头上著绳麻。

  • 回波乐 九

    王梵志 〔唐代〕

    心本无双无只(陈校作「佞」),深难到底渊洪。

    无来无去不住,㺃(陈校作「犹」、任校作「独」)如法性虚空。

    复能出生诸法,不迟不疾容(任改作「从」)容。

    幸愿诸人思忖(原作「恃」,从项校改),自然法性通同。

  • 诗(幷序) 八十六

    王梵志 〔唐代〕

    古人数下毕,今我(项校「代」)少高门。

    钱少婢不嫁,财多奴共婚。

    各各服(项校「贩」)父祖,家家卖子孙。

    自言望性(项校「姓」)望,声尽不可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