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诗文
5625 / 5629页 - 类型
- 作者
- 朝代
- 形式
-
五言晚泛灵溪之作
溪水晚澄鲜,虚无含万象。
窥临时见底,胜异如在掌。
鱼□□起伏,灵□犹影响。
心悮出人寰,神清资偃仰。
掉舟□□□,聊复惬新赏。
香风袭蕙兰,秋日浮清朗。
如何得真趣,更此缨时网。
坐啸人事闲,悠然思独往。
(见光绪二十二年刊蒋师辙纂《光绪鹿邑县志》卷十下)(按:此诗见于石刻《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右侧,诗题下署:「□□采访使下都检校官滑州匡城主簿王位之」。
诗末有「自书」二字。
诗刻后有题名五行:朝散郎行临涣县尉李嵒□义□奉敕修功德□□□□陈忠盛开□□□□岁次庚辰临涣主簿陈奉璋因题庙内额至此。
另详后跋。
)。
-
神龙中自容山追入上诗
无事向容山,今日向东都。
陛下敕进来,令作右金吾。
(录自汪绍楹校本《太平广记》卷二五八引唐张𬸦《朝野佥载》、赵守俨校本《朝野佥载》卷四。
)(按:《全唐诗》卷八六九据《唐诗纪事》卷八十录权龙褒诗五首,其中岭南归后献诗云:「龙褒有何罪,天恩放岭南。
敕知无罪过,追来与将军。
」而以此诗作别本注出。
然《朝野佥载》为记载权诗最早之著作,《广记》亦早于《纪事》,当以其所录诗为正。
其名亦当以「龙襄」为是。
又《纪事》所录,疑出后人补拟之作。
今重录之以订前失。
)。
-
赞观音势至二菩萨(题拟)
观音助远接,势至辅遥迎。
宝瓶冠上显,化佛顶前明。
俱游十方刹,持华候九生。
愿以慈悲手,提奖共西行。
(《宋高僧传》卷十八《唐岸禅师传》,宋王日休《龙舒增广净土文集》卷五作「惟岸」)。
-
大唐大慈恩寺大师画赞
慈恩大师尉迟氏,讳大乘基长安人。
族贵五陵光三辅,鄂公敬德是其亲。
智勇冠世超卫霍,李唐之初大功臣。
文皇崇师称大圣,生立碑文垂丝纶。
羯罗蓝位多正梦,[汉](漠)月入口母方娠。
金人持神珠宝杵,托干胎中吉兆频。
身相圆满载诞肓,[彤](肜)云成盖覆菓唇。
眼浮紫电夏天影,面驻素娥秋夜轮。
少少之时早拔萃,龆龀之间含慈惇。
依止三藏学性相,三千徒里绝等伦。
七十达者四贤圣,就中大师深入神。
亚圣具体比颜子,穷源尽性同大[钧](钩)。
三性五重唯识义,博涉学海到要津。
百部疏主五明祖,著述以来谁得均?
字字句句不空置,皆有证据永因循。
伯牙响琴徒秘典,卞和泣玉独沾巾。
论鼓一振疑关破,他宗望风自委尘。
对龙象众能降伏,升师子座檀嚬伸。
每月必造慈氏像,一生偏慕兜率身。
每日必诵菩萨戒,唯杖木叉制波旬。
一时高楼秋灯下,有人窥见偷逡巡。
大光普照观自在,金手染翰显其真。
不图汉土化等觉,开甘露门利兆民。
自书般若何所至,清凉山晓五台春。
瑞光赫赫庆云起,文殊正现示宿因。
游博陵原制玄赞,法华赜旨传远宾。
当宝塔品人有梦,诸佛证明遍照邻。
二十八字一挑句,文章微婉柢获麟。
传导大师以此偈,千佛灭度赞大仁。
不嫌暗漏作章疏,齿牙焕炳光曜新。
咫尺龙颜奉凤诏,出入金殿陪紫[宸](震)。
天不与善化缘尽,岁五十三俄已泯。
永淳二年十一月,仲旬三日为忌辰。
先师慕(疑应作「墓」)侧行袝礼,风悲云愁惨松筠。
本愿不回奉弥勒,生第四天奉华茵。
名垂万古涉五竺,玄踪虽多难尽陈。
(见《卍续藏经》本《玄奘三藏师资丛书》卷下,原署「特进行门下侍郎兼镇西员外都督江满昌文」。
卷首目录署「唐江满昌文撰」。
)(按:唐代史乘未见江满昌事迹,颇可疑。
而按之诗意,则显然为窥基卒后不久作。
疑其人应为日本或新罗人而入唐者。
)。
-
言离广府还望桂林去留怆然自述赠怀云尔
标心之梵宇,运想入仙洲。
婴痼乖同好,沉情阻若抽。
叶落乍难聚,情离不可收。
何日乘杯至,详观演法流。
(录自《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一册唐释义净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按:《全唐诗》卷八○八收此诗于义净名下,实误。
详诗意及义净所敍前后文意,此诗应为玄逵作,义净不过钞录入)(传而已。
义净另有伤玄逵二诗,亦见同书,《全唐诗》已收入。
《古今禅藻集》卷一收三诗皆归玄逵,亦误。
又日本《天理图书馆善本丛书》影印古写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玄逵」皆写作「玄达」。
未详孰是,谨录出备考。
)。
-
晚景游泛怀友诗
龙门(丁误作「开」)依御沟,凤辖转芳洲。
云峰初辨(《御览》作「辩」)夏,麦气早迎秋。
山翠余烟积,川平晚照收。
浪随文鹢转,渡(《御览》作「波」)逐彩鸳浮。
风花轻未落(《御览》作「洛」),岩泉咽不流。
一辞金谷苑,空想(丁注:「一作思」)竹林游。
(见《初学记》卷十八,以《太平御览》卷四一○、丁福保辑《全梁诗》卷十参校。
)(按:《初学记》收此诗,题为「梁萧钧」,《御览》则仅云「萧钧」,不注朝代。
丁福保辑入《全梁诗》,然作者小传则采《南齐书》卷四五齐太祖十一子钧传,另注云:「按《唐书》亦有萧钧,萧瑀从子也,仕至太子率更令。
」又于诗题下注:「此诗类唐人作,当为唐萧钧也。
《初学记》作梁。
」其说是。
南齐之萧钧,于海陵初立未久即遇害,未入梁,不得称梁人。
此其一。
齐梁之际,南北分割,南人除了出使或奔降,无缘入洛。
此诗明言龙门御沟,非南朝人所作甚明。
南齐萧钧自十余岁领江州刺史,至二十二岁遇害,皆在江南,仕历甚明,无入洛事。
此其二。
唐之萧钧,其曾祖萧詧为后梁宣帝,祖岿为后梁明帝,父珣入隋复封梁国公,恐徐坚等即因此而误署其为梁人。
此其三。
唐史称钧「博学有才望」,屡为舍人、学士,其集三十卷,开元《古今书录》收入。
其身份、经历均与诗合,徐坚亦得以采撷。
此其四。
综以上诸证,故收入。
今人逯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不收此篇,甚是。
)。
-
思归
慕义名空在,轮忠孝不全。
报恩无有日,归国定何年?
(《古今和歌集》(《光明日报》一九七八年八月二十日王仁波文引)(〖1〗《古今和歌集》无此诗。
张步云《唐代逸诗辑存》据《阿倍仲麻吕研究》一五七页引《国史》录此诗,「报恩」作「报国」。
)。
-
范处士在育王寺书碑因以寄赠
墨妙复辞雄,扁舟访远公。
□(赵绍祖《金石文钞》卷七作「云」)天书梵□(《金石文钞》作「字」,)霜月步莲宫。
迹寄双林下,名留刼石中。
遥知松迳望,棠(《金石文钞》作「栗」)叶满山红。
(见《金石萃编》卷一百八。
)(又见《两浙金石志》卷一,第三句不缺,文同《金石文钞》,末句作「棠叶满山红」。
)(〖1〗石刻于题下原署「明州刺史于季友」。
按阿育王寺在今浙江鄞县阿育王山中,此诗及后范的酬和诗附镌于《阿育王里常住田碑》后。
碑末有太和七年十二月一日于季友作《碑后记》,则两诗之作,当亦在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