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氏〔宋代〕

    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或无名氏为作者名称。

    王之道

    王之道〔宋代〕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彦猷,庐州濡须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岁。善文,明白晓畅,诗亦真朴有致。为人慷慨有气节。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调历阳丞。绍兴和议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陈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谪监南雄盐税。坐是沦废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库总目》相山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韦骧〔宋代〕

    公元一〇三三年至一一一〇五年,字子骏,钱塘人。生于宋仁宗明道二年,卒于徽宗崇宁四年,年七十三岁。工诗文。皇祐五年(公元一0五三年)进士,除知袁州萍乡系。历福建转连判官,主客郎中。出为变路提刑。建中靖国初,(公元一一〇一年)除知明州丐宫祠,以左朝议大夫提举洞霄宫,卒。骧著有文集十八卷,赋二十卷,均《宋史艺文志》并传于世。

    彭汝砺〔宋代〕

    砺(一○四二~一○九五),字器资,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进士,授保信军推官,武安军掌书记。

    神宗熙宁初,召为监察御史里行。

    元丰初,出为江西转运判官,徙提点京西刑狱。

    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为起居舍人,逾年迁中书舍人。

    以言事落职知徐州,旋加集贤殿修撰,入权兵、刑二部侍郎,进吏部尚书。

    因刘贽事出知江州,绍圣二年(一○九五)正月,召为枢密都承旨,未及赴而卒(《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一曾肇《彭待制汝砺墓志铭》),年五十四。

    著有《易义》、《诗义》及诗文五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四十卷),已佚。

    后人收辑遗诗为《鄱阳集》十二卷,编次多舛误重复。

    《宋史》卷三四六有传。

    ?彭汝砺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鄱阳集》为底本,校以清嘉庆周彦、高泽履刻《鄱阳诗集》(简称嘉庆本),傅增湘校清钞《鄱阳先生文集》(简称傅校)。

    参校宋陈思辑《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名贤)、清曹庭栋辑《宋百家诗存》(简称诗存)等。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韩琦〔宋代〕

    (一○○八~一○七五),字稚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

    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进士。

    初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不久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历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右司谏。

    宝元初西夏事起,为陜西安抚使,久在兵间,功绩卓著,与范仲淹并称“韩范”。

    庆历三年(一○四三)为枢密副使,与范仲淹、杜衍共主持新政,庆历五年新政失败,出知扬州,徙郓州、成德军、定州、并州。

    嘉祐元年(一○五六)为枢密使,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英宗即位,仍为相,封魏国公。

    神宗立,琦坚辞相位,出判相州,建昼锦堂。

    不久再次经略陜西。

    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复请归相州。

    河北地震、黄河决口,徙判大名府,充安抚使。

    后因反对青苗法,与王安石不合,熙宁六年还判相州。

    八年卒,年六十八,谥忠献。

    有《安阳集》五十卷。

    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四八宋李清臣《韩忠献公琦行状》,《宋史》卷三一二有传。

     韩琦诗二十一卷,以明正德九年安阳张士隆河东行台刻《安阳集》为底本,校以明安成尹仁校本(简称明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又从《吴礼部诗话》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附于卷末。

    黄庭坚

    黄庭坚〔宋代〕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徐积〔宋代〕

    (一○二八~一一○三),字仲车,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

    早年曾从胡瑗学(《吕氏童蒙训》)。

    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进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七)。

    神宗数召对,因耳聩不能出仕。

    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近臣推荐,为楚州教授。

    徽宗崇宁二年除监西京嵩山中岳庙,卒,年七十六(《节孝集》卷三二附王资深撰《节孝先生行状》)。

    政和六年(一一一六)赐谥节孝处士。

    以孝行著闻,苏轼称之为“古之独行也,于陵仲子不能过,然其诗文则怪而放,如玉川子(卢仝)”。

    著有《节孝集》三十卷、附录一卷。

    《宋史》卷四五九有传。

     徐积诗,以明嘉靖刘祐刻《节孝集》为底本。

    参校明抄本、清康熙丙子山阳丘迈刻本(简称康熙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宣统三年重刊本(简称宣统本)。

    从校勘获知,后三本均出自明嘉靖刻本,而宣统本行款规格最为整齐,故行款规格从宣统本。

    张镃〔宋代〕

    (一一五三~?),字功甫,又字时可,号约斋居士,祖籍成纪(今甘肃天水),南渡后居临安(今浙江杭州)。

    俊曾孙。

    以荫官奉议郎,直秘阁、权通判临安府。

    宁宗开禧三年(一二○七)为司农少卿,因预杀韩侂胄密谋,为史弥远所忌,一再贬窜。

    嘉定四年(一二一一),除名编管象州,死于贬所。

    镃藉父祖遗荫,生活侈汰,于孝宗淳熙二十年(一一八五)构园林于南湖之滨。

    曾先后从杨万里、陆游学诗,并多倡和。

    有《南湖集》二十五卷,已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十卷(其中诗九卷)。

    事见《诚斋集》卷八一《约斋南湖集序》,《齐东野语》卷二、一五、二○。

     张镃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永乐大典》残本及清乾隆鲍廷博校刻本(简称鲍校本)等。

    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十卷。

    魏了翁

    魏了翁〔宋代〕

    魏了翁(1178年—1237年)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魏了翁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张元干

    张元干〔宋代〕

    张元干(1091年—约1161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芦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人)。历任太学上舍生、陈留县丞。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入李纲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曾赋《贺新郎》词赠李纲,后秦桧闻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干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约七十,归葬闽之螺山。张元干与张孝祥一起号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