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作者
35 / 975页 - 朝代
释重显〔宋代〕
显(九八○~一○五二),字隐之,俗姓李,号明觉大师,遂宁(今属四川)人。
早年于益州普安寺出家,以释仁铣为师。
出游荆渚间,又北游至复州,从北塔祚禅师学五年。
真宗天禧中至灵隐(《三宝赞》自序),滞留数年,后主明州雪窦寺。
仁宗皇祐四年卒,年七十三。
有《祖英集》两卷、《瀑泉集》、《拈古集》各一卷。
《禅林僧宝传》卷一一有传。
重显诗,据《四部丛刊续编》影印铁琴铜剑楼藏宋刊本《祖英集》、《颂古集》为底本。
《祖英集》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颂古集》校以元至正二年大明寺住持释海岛刊本(简称元刊本),编为三卷。
曹豳〔宋代〕
曹豳(bīn)(1170-1249)字西士,号东亩,一作东猷,温州瑞安(今属浙江 )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安吉州教授,调重庆府司法参军,改知建昌。绍定六年(1233 ),擢秘书丞 ,兼仓部郎官。端平元年(1234 ),除浙西提举常平,移浙东提点刑狱。嘉熙初,召为左司谏。与王万、郭磊卿、徐清叟俱负直声,时号“嘉熙四谏”。嘉熙三年(1239),知福州,以礼部侍郎召,为台臣所沮,遂守宝章阁待制致仕。淳祐九年卒,年八十,谥文恭 。刘克庄为撰神道碑(《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四),《宋史》附《曹叔远传》。《全宋词》辑其词二首。
洪刍〔宋代〕
字驹父,南昌(今属江西)人。
与兄朋,弟炎、羽并称“四洪”。
哲宗绍圣元年(一○九四)进士。
徽宗崇宁三年(一一○四)入党籍,贬谪闽南。
五年,复宣德郎。
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官谏议大夫(清《江西通志》卷一三四)。
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坐事长流沙门岛(《玉照杂志》卷四),卒于贬所。
有《老圃集》一卷及《豫章职方乘》、《后乘》等(《直斋书录解题》卷八、卷二○),已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老圃集》二卷,光绪二年朱氏惜分阴斋校刊本辑有补遗。
洪刍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鲍廷博批校清抄本(简称鲍校本,藏山东省图书馆),洪汝奎《晦木斋丛书》辑朱氏惜分阴斋本(简称朱本,藏江西省图书馆)。
集外诗部分,重行搜辑,编为第三卷。
乐雷发〔宋代〕
乐雷发(1210年2月11日-1271年11月16日),字声远,号雪矶,汉族,湖南宁远人。 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乐雷发毕生最大的建树在于诗歌创作,入选《宋百家诗存》、《南宋群贤小集》。留存于世的诗有140余首,其体裁包括七古、五古、七律、五律、七绝、五绝。很多诗,都显出了强烈的民本意识,都洋溢着很深的家国情怀、浓厚的屈原《离骚》遗风,与周敦颐首创的理学渊源,他的民本思想,是舜帝精神的延续与传承。代表作有《雪矶丛稿》、《状元策》、《乌乌歌》、《舂陵道中望九疑》、《九疑紫霞洞歌》、《象岩铭》。
叶茵〔宋代〕
(一一九九?~?)(生年据本集卷三《己酉生日敬次靖节先生拟挽歌辞三首》、《既次韵或非之作解嘲》“衰龄逾五十”推算),字景文,笠泽(今江苏苏州)人。
曾出仕,“十年不调”(本集卷二《参选有感》),退居邑同里镇,筑顺适堂,以杜甫诗“洗然顺所适”得名。
与陈起等有唱酬。
有《顺适堂吟稿》五卷。
事见清同治《苏州府志》卷四八。
叶茵诗,以清顾氏读画斋刊本为底本,校以汲古阁影宋钞本(简称汲古阁本)。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杜范〔宋代〕
(一一八二~一二四五),初字仪甫,改字成己(《漫塘集》卷一九《杜成己字序》,《宋史》本传作成之),学者称立斋先生,黄岩(今属浙江)人。
宁宗嘉定元年(一二○八)进士,调金坛尉,再调婺州司法参军。
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为主管户部架阁文字。
端平元年(一二三四),授军器监丞。
累迁监察御史。
以劾郑清之,出为江东提点刑狱。
嘉熙二年(一二三八)知宁国府。
四年,迁权吏部侍郎兼侍讲,改礼部尚书兼中书舍人。
淳祐二年(一二四二),擢同签书枢密院事,四年,迁同知枢密院事。
五年卒,年六十四,谥清献。
有《清献集》十九卷。
事见清同治吴县孙氏刻《杜清献公集》卷首黄裳《戊辰修史丞相杜范传》,《宋史》卷四○七有传。
杜范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明刻《杜清献公集》(简称明本,藏日本静嘉堂文库),并酌校《两宋名贤小集·清献集》(简称名贤集)。
明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韩驹〔宋代〕
(一○八○~一一三五),字子苍,蜀仙井监(今四川仁寿)人。
早年从苏辙学。
徽宗政和初以献赋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
旋因曾为苏氏学,谪监蒲城市易务,迁知分宁县。
召为著作郎。
宣和五年(一一二三),除秘书少监。
六年,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擢权直学士院。
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由知应天府移知黄州,寻又因苏氏学提举江州太平观。
高宗即位,知江州。
绍兴五年卒于抚州,年五十六(明弘治《抚州府志》卷二四)。
苏辙称其诗如储光羲,吕本中亦引之入江西诗派。
有《陵阳集》四卷传世。
《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韩驹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
校以萧山王氏十万卷楼旧藏抄本(简称王本,今藏南京图书馆),清宣统二年沈曾植仿宋刊本(简称沈本)。
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五卷。
吕颐浩〔宋代〕
浩(一○七一~一一三九),字元直,世居沧州乐陵(今山东乐陵西南),五世祖官于齐州,遂为齐州(今山东济南)人。
哲宗绍圣元年(一○九四)进士。
历成安尉,密州司户参军,邠州教授。
徽宗宣和末燕山之役,以转输功累官河北都转运使。
以病辞,提举崇福宫。
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起知扬州。
三年,金人犯扬州,拜同签书枢密院事、江淮两浙制置使,改江南东路安抚制置使兼知建康府。
未几,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营使(《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二一、二二)。
四年,罢充醴泉观使,旋为建康府路安抚大使,兼知池州(同上书卷三二、三四)。
绍兴元年(一一三一),以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宣抚淮南,旋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同上书卷四四、四九)。
三年罢,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同上书卷六八)。
五年,为荆南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潭州(同上书卷九四)。
六年十二月,改两浙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临安府(同上书卷一○七)。
八年,因疾充醴泉观使(同上书卷一一八)。
九年卒,年六十九。
赠秦国公,谥忠穆。
有《忠穆集》十五卷,已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八卷。
《景定建康志》卷四八、《宋史》卷三六二有传。
吕颐浩诗,以《四库全书》本为底本,酌校他书,与新辑集外诗合编为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