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浩〔宋代〕

    (一一○六~一一九四),字直翁,自号真隠居士,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高宗绍兴十五年(一一四五)进士,为余姚尉。

    历温州教授,召为太学正,迁国子博士。

    三十年,权建王府教授。

    建王为太子,兼太子右庶子。

    孝宗即位,为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知制诰,寻除参知政事。

    隆兴元年(一一六三),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

    乾道四年(一一六八),知绍兴府。

    八年,判福州。

    淳熙四年(一一七七),召为侍读学士。

    五年,拜右丞相。

    十年,致仕。

    封魏国公。

    光宗绍熙五年卒,年八十九,封会稽郡王,谥文惠。

    有《鄮峰真隠漫录》五十卷。

    《宝庆四明志》卷九、《宋史》卷三九六有传。

     史浩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鄮峰真隠漫录》为底本,参校清缪荃孙跋抄本(简称抄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等。

    新辑集外集另编一卷。

    李彭〔宋代〕

    字商老,建昌(今江西永修西北)人。

    因家有日涉园,自号日涉翁。

    生平与韩驹、洪刍、徐俯等人交善,名列吕本中《江西宗派图》。

    《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一五存《玉涧小集》一卷。

     李彭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胡思敬刻《豫章丛书》(简称豫章本)等。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杨亿〔宋代〕

    (九七四~一○二一),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

    太宗雍熙元年(九八四)年十一,召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

    淳化三年(九九二)赐进士及第(《宋会要辑稿》选举九之一),迁光禄寺丞。

    四年,直集贤院。

    至道二年(九九六)迁著作佐郎。

    真宗即位初,预修《太宗实录》。

    咸平元年(九九八)书成(《直斋书录解题》卷四),乞外补就养,知处州。

    三年,召还,拜左司谏。

    四年,知制诰(《武夷新集》自序)。

    景德二年(一○○五)与王钦若同修《册府元龟》(《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四)。

    三年,为翰林学士。

    大中祥符六年(一○一三)以太常少卿分司西京(《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

    天禧二年(一○一八)拜工部侍郎。

    三年,权同知贡举,坐考成就差谬,降授秘书监。

    四年,复为翰林学士,十二月卒,年四十七。

    谥文(《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三)。

    所著《括苍》、《武夷》、《颍阴》等集共一九四卷。

    传世有《武夷新集》二十卷,另编有《西昆酬唱集》二卷。

    《宋史》卷三○五有传。

     杨亿诗,前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武夷新集》为底本。

    校以明刻本《杨大年先生武夷新集》(简称明刻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法式善编《宋元人诗集·武夷新集》存素堂抄本(简称法式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抄本《杨大年先生武夷新集》(简称清抄本,藏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室),清嘉庆十六年祝昌泰留香室刻本《宋杨文公武夷新集》(简称祝刻本,藏科学院图书馆)。

    第六、第七卷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玩珠堂刊《西昆酬唱集》为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本(简称四库本)和清康熙周桢、王图炜合注(简称周王合注本)等。

    另从《宋文鉴》、《会稽掇英总集》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编为第八卷。

    李复〔宋代〕

    (一○五二~?)(《潏水集》卷八《恭人范氏墓志铭》),字履中,号潏水先生,原籍开封祥符(今河南开封),因其先人累官关右,遂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同上书《李居士墓志铭》)。

    与张舜民、李昭玘等为文字交。

    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

    五年,摄夏阳令。

    哲宗元祐、绍圣间历知潞、亳、夔等州。

    元符二年(一○九九),以朝散郎管勾熙河路经略安抚司机宜文字。

    徽宗崇宁初,迁直秘阁、熙河转运使。

    三年(一一○四)知郑、陈二州。

    四年,改知冀州;秋,除河东转运副使。

    靖康之难后卒。

    撰有《潏水集》四十卷,已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十六卷,其中诗八卷。

    事见《潏水集》附录宋钱端礼撰《书潏水集后》及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一四,《宋元学案》卷三一有传。

     李复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潏水集》为底本,参校文津阁《四库全书》本(藏北京图书馆,简称文津阁本)和残存《永乐大典》中李复诗。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李清照

    李清照〔宋代〕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汪藻

    汪藻〔宋代〕

    汪藻(1079~1154)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字彦章,号浮溪,又号龙溪,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汪谷之子。先世籍贯婺源,后移居饶州德兴(今属江西)。早年曾向徐俯、韩驹学诗,入太学,喜读《春秋左氏传》及《西汉书》。崇宁二年(1103)进士,任婺州(今浙江金华)观察推官、宣州(今属安徽)教授、著作佐郎、宣州(今属安徽)通判等职。《全宋词》录其词4首。

    赵善括〔宋代〕

    括,字无咎,号应斋居士,寓隆兴(今江西南昌)(《应斋杂著》卷二《迓黄枢密知隆兴府启》)。

    太宗七世孙(《宋史·宗室世系表》一七)。

    第进士。

    孝宗乾道四年(一一六八)知常熟。

    七年,通判平江府(宋《重修琴川志》卷三)。

    淳熙间历知鄂州、连州、常州(《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二五、三八、五五)。

    后入荆湖北路转运使幕。

    有《应斋杂著》,已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六卷,其中诗一卷。

    事见《诚斋集》卷八四《应斋杂著序》。

     赵善括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王令〔宋代〕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释文珦〔宋代〕

    珦(一二一○~?)(生年据本集卷一○《看新历》“又看景定新颁历,百岁还惊五十过”推定),字叔向(影印《诗渊》册五页三七九八《宿山庵》署),自号潜山老叟,於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

    早岁出家,遍游东南各地,游踪略见集中《闲中多暇追叙旧游成一百十韵》诗,有“题咏诗三百,经行路四千”之句,后以事下狱,久之得免,遂遁迹不出。

    终年八十余。

    诗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潜山集》十二卷。

    事见集中有关诗篇。

     文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

    酌校《永乐大典》及《诗渊》中所引录。

    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十三卷。

    宋庠〔宋代〕

    (九九六~一○六六),字公序,原名郊,入仕后改名庠。

    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后徙安州之安陆(今属湖北)。

    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初仕襄州通判,召直史馆,历三司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左正言、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深为仁宗亲信。

    庆历三年(一○四三)因其子与匪人交结,出知河南府,徙知许州、河阳。

    不久召回任枢密使,与副使程戡不协,再出知郑州、相州。

    英宗即位,改知亳州,以司空致仕。

    治平三年卒,年七十一。

    谥元献。

    宋庠与其弟祁均以文学知名,有集四十四卷,已散佚。

    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得宋庠诗文,编为《元宪集》四十卷。

    事见王珪《华阳集》卷四八《宋元宪公神道碑》,《宋史》卷二八四有传。

     宋庠诗,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元宪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及诸书散见的宋庠诗,编定十四卷。

    另辑得集外诗七首,附于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