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说之〔宋代〕

    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一字伯以,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宋史·晁补之传》)。

    因慕司马光为人,自号景迂生。

    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

    哲宗元祐初,官兖州司法参军,绍圣时为宿州教授,元符中知磁州武安县。

    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知定州无极县。

    后入党籍。

    大观、政和间临明州造船场,起通判鄜州。

    宣和时知成州,未几致仕。

    钦宗即位,以著作郎召,除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复以议论不合,落职。

    高宗立,召为侍读,后提举杭州洞霄宫。

    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一。

    有《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二十卷。

    事见《嵩山文集》附录其孙子健所作文集后记,《晁氏世谱节录》,及集中有关诗文。

     晁说之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旧钞本《嵩山文集》(集中“祯”字皆缺,注“今上御名”,当沿宋本之旧)为底本。

    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李觏〔宋代〕

    (一○○九~一○五九),字泰伯,建昌军南城(今属江西)人。

    曾举茂才异等不第,创建旴江书院(旴江在南城),教授生徒,学者称旴江先生。

    仁宗皇祐初,由范仲淹等荐,试太学助教,后为直讲。

    嘉祐中,为海门主簿、太学说书。

    四年卒,年五十一。

    有《退居类稿》十二卷,《皇祐续稿》八卷。

    明成化间南城左赞编为《旴江集》(亦作《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外集三卷。

    事见《旴江集》卷首宋魏峙《李直讲年谱》,《宋史》卷四三二有傅。

     李觏诗,以《四部业刊》影印明左赞编《旴江集》(其中诗三卷)为底本,校以明正德十年孙甫刻本(简称孙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又录得集外诗五首,编入卷末。

    林逋

    林逋〔宋代〕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晁公溯〔宋代〕

    溯,字子西,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公武弟。

    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进士(清康熙《清丰县志》卷四)。

    史籍无传,据本集诗文,知其举进士后历官梁山尉、洛州军事判官、通判施州,绍兴末知梁山军。

    孝宗乾道初知眉州,后为提点潼川府路刑狱,累迁兵部员外郎(《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二○)。

    有《嵩山居士文集》五十四卷,刊于乾道四年(一一六八),又有《抱经堂稿》,已佚。

     晁公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嵩山居士文集》为底本。

    校以清初抄本(简称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清知圣道斋抄本(简称知圣道本,藏上海图书馆)。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刘过

    刘过〔宋代〕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

    刘子翚

    刘子翚〔宋代〕

    刘子翚(huī)(1101~1147)宋代理学家。字彦冲,一作彦仲,号屏山,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刘韐子,刘子羽弟。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著有《屏山集》。

    朱敦儒

    朱敦儒〔宋代〕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程俱〔宋代〕

    (一○七八~一一四四),字致道,衢州开化(今属浙江)人。

    哲宗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外祖荫补苏州吴江县主簿,监舒州太湖盐场,以上书论事罢。

    徽宗政和元年(一一一),起知泗州临淮县,官满后寓吴。

    因叶梦得荐为著作佐郎,未几出管勾岱岳观。

    宣和二年(一一二○),赐上舍上第。

    三年,除礼部员外郎,以病告归。

    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自太常少卿知秀州,金兵据临安,弃城退保华亭。

    绍兴元年(一一三一),为秘书少监,上《麟台故事》五卷,擢中书舍人。

    二年,因言事为言官论弃秀州事,罢职求举江州太平观。

    秦桧当政,诏除集英殿修撰、徽猷阁待制,皆不赴。

    十四年,卒,年六十七。

    有《北山小集》四十卷。

    事见宋程瑀《程公行状》(四部丛刊续本《北山小集》附录),《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程俱诗,以《四部丛刊》续编所收影宋抄本《北山小集》为底本,书中遇“构”、“慎”等字均空缺,注云“犯御名”,钱大昕谓当是“淳熙以前物”。

    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董嗣杲〔宋代〕

    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

    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

    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

    宋亡,入山为道士,改名思学,字无益。

    著作除《西湖百咏》二卷外,已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庐山集》五卷、《英溪集》一卷。

    事见《西湖百咏》自序及本集有关诗篇,《绝妙好词笺》卷六有传。

     董嗣杲词,一至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庐山集》为底本,第六卷以《四库全书·英溪集》为底本,七、八两卷以清光绪丁氏嘉惠堂刊《西湖百咏》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从《诗渊》辑得之集外诗编为第九卷,从《永乐大典》等书辑得之诗编为第十卷。

    释印肃〔宋代〕

    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

    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

    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

    十三年,归寿隆。

    二十三年,主慈化寺。

    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

    五年卒,年五十五。

    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