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荣法〔近代〕

    袁荣法,1907-1976,字帅南,号沧州,一号玄冰,一署晤歌庵主人,晚署玄冰老人,袁思亮从子,湘潭人。生前为台湾“行政院”参议,又为“国防研究院”修订清史编篡委员,任东吴大学教授。

    徐震堮

    徐震堮〔近代〕

    徐震堮,1901—1986,字声越,嘉善魏塘镇人。自幼酷爱文学。14岁入嘉兴浙江省立第二中学,学习文字、音韵、训诂、考证和词章。入南京高等师范学堂文史部读书后,又从王瀣、吴梅习诗、词、曲之学。所作诗词,受著名学者柳诒徵激赏,称许为“清隽苍老,卓然名家”。20岁后攻读外文,通英、法、德、意、俄、西班牙六国文字。22岁大学毕业后,曾为中学教师10余年。30岁后,又学世界语,并用以翻译、写作,向外国介绍中国的古典名著和新文学作品,增进外国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所创作的世界语诗歌,曾流传于国内外,被选人世界语诗人喀洛卡伊编的《九诗人集》和苏格兰诗人奥尔德编的《世界语诗选》。

    胡适

    胡适〔近代〕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他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1938~1942年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62年在台北病逝。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

    张采庵〔近代〕

    暂无简介
    钱俊瑞

    钱俊瑞〔近代〕

    钱俊瑞(1908—1985),中国经济学家,江苏省无锡人;1929年参加陈翰笙领导的无锡农村经济调查工作,1933年发起成立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1934年加入左联,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后历任皖南新四军军部战地文化服务处处长,新四军政治部宣传部长等职;建国初期,任北平军管会文管委主任,后历任教育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并任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以及北京大学教授等职;他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至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李大钊〔近代〕

    李大钊(1989──1927)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者。字守常,直隶乐亭(今属河北省)人。1913年毕业于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后去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曾参加反袁世凯运动。1916年回国,后任北京《晨钟报》总编辑、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和《新青年》杂志编辑,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革命后迅即接受和传播马列主义,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创办《每周评论》,积极领导五四运动,并和改良思潮作斗争。1920年在北京发起组织学习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和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负责北方党区的工作。同年6月,代表中共赴莫斯科出席第三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国共合作期间,在帮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的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是中共第二至四中央执行委员。于1927年4月6日被直系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遗著编有《李大钊选集》等。

    周岸登〔近代〕

    暂无简介
    叶恭绰

    叶恭绰〔近代〕

    叶恭绰(1881-1968.9.16),字裕甫,又字誉虎、玉父,号遐翁、遐庵,晚年别署矩园,广州番禺人,祖籍浙江余姚。祖父衍兰,字南雪。以金石、书画、文艺名世,父佩玱,字仲鸾,诗文、篆、隶靡不精究。 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早年以交通事业为己任,力行交通救国。中年以后于诗文、考古、书画、鉴赏无不精湛。搜藏历代文物,品类颇广,至为丰富,为保存国宝不遗余力。文献古籍,经其整理,保存者尤多。文字改革,尽心尽力。书法用笔运腕,独有心得,精楷、行、草体,尤擅大字榜书,雄健豪放,绰约多姿,融会碑帖,自成一家。画则松石梅兰,尤喜画竹,多取元人神韵,秀劲隽上,直写胸臆。年登八秩,先后将所藏书画、典籍、文物重器尽数捐献于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成都等市有关机构,以垂永远,令人敬佩。叶恭绰致力艺术运动五十余年,至老不倦,是中国现代书画大师,20世纪著名文人、收藏家,重要的美术活动家和组织者。其著作甚丰,主要有《遐庵诗稿》、《遐庵清秘录》、《遐庵词》、《遐庵谈艺录》、《遐庵汇稿》、《矩园馀墨》、《历代藏经考略》、《梁代陵墓考》、《交通救国论》、《叶恭绰书画选集》、《叶恭绰画集》等。另编有《全清词钞》、《五代十国文》、《广东丛书》。

    宁调元〔近代〕

    宁调元(1883—1913),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字仙霞,号太一,笔名有辟支、屈魂,化名林士逸,湖南醴陵人。1904年加入华兴会,次年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杂志,鼓吹反清革命,遭清政府通缉,逃亡日本。萍浏醴起义爆发后,回国策应,在岳州被捕,入狱3年。出狱后赴北京,主编《帝国日报》。1912年初在上海参加民社,创办《民声日报》。后赴广东任三佛铁路总办。二次革命期间来沪,参与讨袁之役。后赴武汉讨袁起义,二次革命失败后,宁调元不幸被捕,1913年9月25日在武昌英勇就义,年仅30岁。其诗篇激昂悲壮,风格沉郁,作品多写于狱中,著有《太一遗书》。

    沈曾植

    沈曾植〔近代〕

    沈曾植(1850--1922),浙江嘉兴人。字子培,号巽斋,别号乙盫,晚号寐叟,晚称巽斋老人、东轩居士,又自号逊斋居士、癯禅、寐翁、姚埭老民、乙龛、余斋、轩、持卿、乙、李乡农、城西睡庵老人、乙僧、乙穸、睡翁、东轩支离叟等。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誉称“中国大儒”。